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两周年之际,有关市场扩容的呼声也日渐高涨。
近日,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,会议提出了钢铁行业尽快纳入碳市场的初步方案。此前,石化、建材等行业也相继召开专项研究工作会议,对碳市场碳配额分配的主要工序、分配基准线及排放量核算方法等进行了探讨。
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不仅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和制度安排,也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。我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,一经交易便以“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”而备受关注。近两年来,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,碳排放交易规模逐步扩大,且成交价格稳定在55元/吨至62元/吨之间。对于年轻的中国碳市场来说,这显然是各方所愿意看到的。
一组数据印证了这样的判断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上半年,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(CEA)累计成交量近2.38亿吨,累计成交额超109亿元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一成交额仅来自于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电力行业2100余家发电企业。未来,如果把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逐步纳入市场,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有望实现大幅提升,此举对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、强化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意识,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。
在肯定成效的同时,我们也要看到,2022年全国碳市场实现成交量仅为0.51亿吨,合计成交额为28.1亿元。这意味着从2022年至今的碳排放交易额,仅为2021年交易规模的42.3%,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碳市场交易活跃度的不足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我国碳交易在履约期内集中交易的特性是主要原因之一,而2022年恰逢非履约年度,直接导致了市场交易活跃度的相对低迷。
碳市场交易活跃度走低,会对价格发现机制形成直接影响,它使价格信号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碳排放许可权的供需状况,进而降低了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。为此,有必要通过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和市场交易主体数量,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。事实上,早在数年前就有研究机构指出,如果全国碳市场完成电力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航空八大行业全覆盖后,市场配额总量可能会扩容近1倍,覆盖我国约六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。照此测算,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时,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。如果将其金融化,碳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或达10万亿元的量级,这背后孕育着大量的市场商机。
值得关注的是,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,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暂停状态。如今,经过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后,市场上的自愿碳减排供给量已远低于需求量,而碳市场扩容有望直接带动自愿减排需求量的增长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近期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必威东盟体育怎么样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将加快推动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,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。总体来看,此举对于丰富碳市场交易业态、提高各方市场参与度,将形成实质性利好。
编辑:刘秀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