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、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抓手,是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、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重要体现。2022年4月,四川省印发《关于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启动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,17家园区纳入试点名单。
两年来,各试点园区紧扣目标,布局七大任务体系,在路径探索、场景打造、技术应用、投资融资、数字赋能、管理机制等方面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,涌现出一批典型实践模式和案例。30%的园区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20%以上,50%的园区主要污染物(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)下降10%以上。成都科创生态岛、宜宾电动重卡入选必威东盟体育怎么样部绿色低碳、减污降碳典型案例,四川遂宁安居经开区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。
加强能力建设,建立降碳长效管理机制
加强工作统筹,多方发力推动试点建设。省级层面制定印发《关于统筹和强化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明确试点建设发力方向,下沉17个园区调研帮扶,推动试点任务落地见效。部分试点园区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和年度任务清单、设立碳排放管理机构、创新建立低碳准入清单。比如,成都科创生态岛制定低碳企业准入清单,从低碳理念、低碳管理、低碳设施、低碳生产4个方面设置评价要求及分值,通过文件审核及现场核查等方式对拟入驻企业评价打分,对于分值较高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,对于分值较低的企业不予准入。
强化能力建设和低碳宣传。省级部门立足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类型及特点,创新制定出台《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》;组织气候投融资服务近零碳排放园区活动,加大对节能降碳、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;利用全国低碳日等节点,分享近零碳园区优秀实践案例。部分试点园区通过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、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、实施碳排放托管服务等举措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管理能力。比如,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园区内涉铝企业近三年碳排放核算,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,首创“以电折碳”测算模型实现碳排放量自动计算,助力园区碳排放测算时间频度由年度提升至日度,测算精准度高达98%。
夯实降碳基础,建设运行绿色基础设施
推行绿色建造,推进园区绿色建筑建设。部分试点园区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,推广绿色建筑、气候适应性建筑,积极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群。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,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,实施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。比如,四川天府总部商务区按照四川天府新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,积极打造成为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区,公共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比例达到80%以上。建设近零碳幼儿园,通过6种被动式设计和利用太阳能等主动式策略,整体节能率达到90%以上。
发展绿色交通,实施交通运输低碳行动。试点园区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,有序推进充电桩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在充电站顶棚安装光伏板。强化以新能源车辆为核心的交通工具电气化,推动园区内柴油叉车等物流运输车辆实施电动化替代。比如,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示范实施“电动三江”工程,建成全国首座集光伏发电、储能应用、充换电、低碳交通换乘为一体的绿色交通能源港项目,布局数字孪生演示、智慧管理中心(车路协同、碳大脑、能源管理三大平台),设置199个标准停车位(配建100个快充接口、480块屋顶光伏板);建成两座重卡换电站以及1座1000度电的储能设备,成为西南区域规模最大的重卡充换电站。
促进能源转型,深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。部分试点园区因地制宜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、开发地热能等举措,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;实施余热资源利用、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改造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比如,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区域集中供能项目,利用河水等低温热源,采用“地源热泵+热源塔热泵+冷水机组+水蓄能”技术,为园区内办公、商业设施提供集中供冷供暖服务,实现了供能系统100%电气化。
优化发展方式,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经济
深化污染治理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试点园区特别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园区结合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、碳排放水平,大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、废物综合利用,协同推进减污降碳。比如,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落实52亿元资金,配套建设168套节能环保设备设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实施球团替代烧结工艺实现能耗和碳排放降低30%以上;建设运行“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改造”“焦炉煤气精脱硫”等50多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,实现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1%、69%、57%,推动炼铁、炼钢过程废渣循环利用率达99%以上,建设12套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零排放。
优化产业结构,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体系。传统产业集聚型工业园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,坚决遏制“两高一低”项目盲目发展,加速落后产能退出,加快园区“腾笼换鸟”,为绿色低碳产业培育腾挪空间。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园区加快推进晶硅光伏、锂电材料、动力电池等产业建圈强链。比如,成都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拆迁腾退印刷等传统行业落后企业100余家、整合300亩土地,着力推进数字通信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;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区加快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,入选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,荣获“中国动力电池之都”称号。
作者单位:周鑫,四川省betway最新版下载政策研究与规划院;王卓,四川省必威东盟体育怎么样厅